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外周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和血小板数量变化的意义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外周血中嗜酸粒细胞和血小板数量的变化,探讨嗜酸粒细胞(eosinophils,EOS)在AMI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方法:选择北京天坛医院2013-11月/2014-05月入院治疗的冠心病患者100例,包括50例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和50例性别年龄与之匹配的稳定型冠心病(stable angina pectoris,SAP)患者.测定所有患者外周血EOS数量和百分比、血小板(platelet,PLT)计数和平均血小板体积(mean PLT volume,MPV). 结果:AMI患者外周血中EOS计数和百分比显著低于SAP组(P<0.01),与SAP组相比,AMI患者PLT/体重比较高,但未达到统计学差异;在AMI患者中,肌钙蛋白Ⅰ≥20ng/ml患者的EOS数量显著低于肌钙蛋白Ⅰ<20ng/ml的患者(P<0.05).EOS计数及百分比和肌钙蛋白Ⅰ之间有显著的负相关(r=-0.474,P<0.01;r=-0.520,P<0.01,Pearson相关性). 结论:STEMI患者外周血中EOS数量明显减少,EOS百分比和肌钙蛋白Ⅰ之间存在负相关,EOS数量减少可能提示更严重的心肌损伤,EOS可能在血栓形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急性心肌梗死 嗜酸粒细胞 血小板数量 发病机制
王德昭 魏欣 宋蓓 张初吉 李群 付强 陈威 陈步星
国内会议
北京
中文
93-96
2016-08-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