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论城市遗产保护伦理--建构保存与再生价值判断的系统性对话平台

在经历了1999年9·21地震的台湾,公共工程重建的主流论述引导建筑设计思潮巧妙地与”地域主义”结合,在思维逻辑上,反省并接纳早期现代主义所拒绝的”地方性(locality)”环境因子,”尊重”长久被忽略的常民生活模式路线(approach);在空间形式的表征向度上,”地域主义”与城市遗产保护所追求的原真性(authenticity)课题不谋而合.城市遗产是中国台湾社会的缩影,具有多元并陈、复杂与矛盾的本质,在遗产保护与活化利用的讨论决策过程中,核心议题是原真性(authenticity)多元化修护层级的判断,此与规划设计准则的决策伦理是不可切割的一体两面.本文尝试整理归纳近15年来中国台湾在遗产保护与活化利用的规划设计实践领域的探索方向,在追求”地方性”与”原真性”价值判断的探索过程,逐步建构城市遗产调查研究方法论与保护决策之层级性思维,提供知识上的同道在面对”城市遗产保护”与”再生活化效益”价值评估时,能够从调研实践中发掘具有保存价值与规划伦理决策意义的对话讯息,建构兼顾地区人文性与永续发展的规划设计理论.

城市遗产 资源保护 活化利用 再生价值评估

林正雄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国内会议

2015年中国民居学术研讨会

江苏扬州

中文

57-67

2015-08-28(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