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应论”与”感物说”的异同
”感应论”和”感物说”是中国古人感知和认识世界的两种重要方式.”感应论”关注的是事物之间超越时空的、非理性的联系.”感物说”关注的是审美主体受外在自然触发而心有所感的现象.触发感应的原因常常是不可分析的神秘因素,因而”感应论”具有原始思维的特质,具有神秘宗教色彩.”感物说”侧重于主客体的互动交融,触动心灵的常常是身边的美景或社会生活事件,因而”心有所感”的原因是较为清楚和明确的;”感应论”在先秦两汉时期较为盛行,受其影响的文学和艺术充满了丰富的想象和浪漫奇幻的情节.”感物说”在魏晋时期成熟,受其影响的文学和艺术作品具有情景交融之特征.从”感应论”到”感物说”反应了艺术从作为神人沟通的中介到作为审美情感表达方式的嬗变历程.
美学理论 感应论 感物说 审美情感 表达方式 嬗变历程
陈莉
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国内会议
中国文艺理论学会第十三届年会暨“百年中国文艺理论的回顾与反思”学术研讨会
济南
中文
64-70
2016-10-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