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百年中国文艺理论的回顾与展望

20世纪中国文艺理论的发展可以概括为主体性的建构与消解以及在此过程中形成的多元化格局.主体性的建构首先是确立个性主体尤其是感性欲望的本体地位,在这一方面,王国维的贡献不可抹煞.从浪漫主义到现实主义再到现代主义,主体性经历了从抽象到具体再到个别的发展过程.现代主义成为主体性建构的最后环节(主体性的黄昏).主体性的消解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受到古典主义的消解;二是受到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理论的消解;三是受到后现代主义的消解.主体性的建构与消解的过程,也就是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在20世纪中国文艺理论中交替发展的过程,从而形成百年中国文艺理论发展的多元化格局.在全球化背景下,未来中国文艺理论的发展,应该着力将文艺理论建设成一门”间性”学科,具体包括文本间性、主体间性、学科间性和文化间性等方面.

中国文艺理论 主体性 多元化格局 间性研究

李庆本

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

国内会议

中国文艺理论学会第十三届年会暨“百年中国文艺理论的回顾与反思”学术研讨会

济南

中文

421-433

2016-10-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