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把种子埋进土里:从萨满祭祀看东北主体性

东北地区在现代人眼中是汉化情况最好的边疆,然而东北正真被汉化仅仅是在近150多年间发生的事情.在此之前,东北以满洲的称谓显示出满通古斯族系文化根基.尽管目前东北经济下滑有可能同主体性缺失关系甚紧,但在笔者记录牡丹江宁安市的萨满祭祀活动中发现东北主体性就像一颗种子深埋于东北这片沃土,正待破土而出,重新展现活力.东北地区文化主体性缺失使东北地区的发展陷入到一片茫然之中,文化上的弱势使东北地区如何发展没有一个确切的方向和实施方法。然而地理位置、天气气候、生态文化等各个方面,东北地区迥异于中原,因此并不能简简单单的将中原发展模式照搬到东北地区。这样的做法己经在东北地区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东北地区在大量汉人涌入之前,己经经过了几千年的知识积累,形成了独特的区域文化。这套文化形成了一套生态伦理,东北的世居民族通过这套生态伦理来看待自己周边的事物,比如,敖鲁古雅的鄂温克对打猎的猎物具有一些禁忌,不能对山开枪,快要生小兽的母兽不能打,秋天捕获了游集就要在春天放回野外,等等禁忌。这在生态学角度看来,相当具有可持续的科学理念。这就对整个东北地区生态系统起到了保护和维持的作用。生态系统的保护,维持了东北地区资源的循环再利用,同时养活了从东北地区走出去的优秀民族。

民俗学 萨满祭祀 民族文化 东北地区

詹俊峰

渤海大学 东北亚走廊研究院,辽宁锦州 121013

国内会议

首届全国民族学人类学高端论坛

内蒙古通辽

中文

82-91

2016-12-17(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