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文学记忆对文学史的挑战(1)--论《懵懂集》

在中国当代文学史叙事中,1976-1977年无疑是一个特殊时期,被视为文学史分水岭也顺理成章,标志”伤痕文学”之发轫的《班主任》无疑是这一分水岭重要基石之一.然而在《班主任》之前,刘心武已是文坛青年,不仅有数量不菲的作品发表,甚或还算得上崭露头角.2012年出版的《刘心武文存》中,第39卷题为《懵懂集》,就收录了作家在1979年之前的创作,涵盖已经发表与未发表的所有作品.有评论指出,《懵懂集》原本完全可以不出版,作家也可以”对于自己在”文革”后期的写作史守口如瓶,精心守护自己”新时期文学”中的话语英雄的形象”,作家却勇敢地揭开自己曾经的、甚至并不那么美好的一面.此言不虚.然而,《懵懂集》绝不仅仅标示一次作家自我反思的当代实践,而且更可能是反思文学史写作、开启文学记忆域研究的一个契机.

文学史 文学记忆 《懵懂集》

孙士聪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

国内会议

中国文艺理论学会第十三届年会暨“百年中国文艺理论的回顾与反思”学术研讨会

济南

中文

424-433

2016-10-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