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网络文学研究的方法论思考

网络文学超乎想象的快速崛起,覆盖的是网络文化空间,改变的却是整个文坛格局和中国文学生态.凭着”技术丛林”和”山野草根”两把大刀开路,短短十几年间,网络文学终于以”另类”的面孔和”海量”的作品确证了自己的文学在场性和文化新锐性.时至今日,随着网络对文学市场份额的强力扩张,以及人们对这一文学关注度和认知力的提升,特别是与传统主流文学互动交流的增多,网络文学在赢得技术权力话语的同时,自身发展中的困惑和矛盾也日渐凸显.网络文学对文学惯例和的“格式化”僭越,悄然置换了传统文学的生产方式,造成了传媒载体对文学传统的断裂与失范,这时候,网络文学还要不要重建自己的意义模式以调适传统与创新的矛盾?还有,网络文学所依凭的后现代主义文化逻辑和消费社会的大众文化语境,导致文学诗性品质的娱乐化脱冕,但新媒体的艺术祛魅和数字化技术的诗性复魅所由形成的解构与建构并生的辩证过程,能否为网络文学提供电子诗意的返魅路径? 有的把传统文论学理简单套用到网络文学身上,用中外经典的文艺理论概念、范畴和理论模式,实施“我注六经”式的反思,急于构建网络文学的理论体系,结果不仅对实际的网络文学现象体认有“隔”,也于这一新兴文学的理论开启无补,导致网络文学研究的“聚焦失准”与凌空蹈虚。

网络文学 创作体制 后现代主义 文艺理论

欧阳友权

中南大学文学院

国内会议

中国文艺理论学会第十三届年会暨“百年中国文艺理论的回顾与反思”学术研讨会

济南

中文

132-134

2016-10-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