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医联体下的慢病管理之路--大医院思维模式的转变

三级医院逐步减少常见病、多发病、病情稳定的慢性病患者比例;基层机构(康复机构、护理院等)为诊断明确、病情稳定的慢性病患者、康复期患者、老年病患者、晚期肿瘤患者等提供治疗、康复、护理服务。加强全科医生培养,在医联体内加快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探索对签约患者提供不超过2个月用药量的长处方服务,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根据双向转诊患者就医需求,通过延伸处方、集中配送等形式加强基层和上级医院用药衔接,方便患者就近就医取药。统一调配医技等资源,统筹薪酬分配,充分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在医联体(包括跨区域医联体)内,医联体内执业,不需办理执业地点变更和执业机构备案手续;加大医学影像、检验等中心的建设,在医联体内医疗机构检查结果互认;期望基层用药目录和上级医院达成一致。重点考核医联体技术辐射带动情况、医疗资源下沉情况等,要将三级医院医疗资源下沉情况、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协作情况以及基层诊疗量占比、双向转诊比例、居民健康改善等指标纳入考核体系,考核与人事任免、绩效工资、进修、晋升等挂钩;允许医疗服务收入扣除成本与基金后做奖励。

慢病管理 家庭医生 签约服务 资源配置 绩效考核

廖新波

北京交通大学

国内会议

2017年第八届中国慢病管理大会暨健康中国·西部慢病峰会

成都

中文

1-18

2017-06-08(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