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虚拟组织学-血管内超声在冠状动脉临界病变诊疗中临床应用

冠状动脉(简称冠脉)临界病变是冠心病介入诊疗中热点课题之一,从狭义上可定义为目测狭窄程度为50%~70%的冠脉病变(又称轻中等程度狭窄).因冠脉造影(CAG)提供的有限信息,给予药物治疗或是介入治疗,存在争议.近年来,一些研究”1-2”提示部分突发急性心血管病事件患者在CAG提示病变冠脉为轻中度狭窄.一些研究已经证实易损斑块(vulnerable plaque,VP)是导致突发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及突发心源性猝死患者始动因素.研究还提示,斑块中坏死核、钙化比率增多及各占斑块比例增大与ACS的临床高危表现呈正相关性。因此,若能对易损斑块病变早期识别并对其干预治疗,对预防可能发生心血管事件具有重要临床价值。随着医学技术发展,冠状动脉造影(CAG)只能显像血管轮廓,只能看到血管腔的大小,不能看到血管壁和斑块的组成成分,从而指导冠心病介入治疗存在不足,尤其对于冠脉临界病变时,而虚拟组织学-血管内超声(VH-IVUS)由于不受投照体位的影响,能实时显示冠脉的横断面图像,可初步确定动脉粥样斑块性质,了解管腔的形态及结构,了解管壁病变的性质,从而在评估及处理冠脉临界病变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冠状动脉 临界病变 介入治疗 血管内超声 虚拟组织学

朱仁欢

皖南医学院附属弋矶山医院心内科,安徽芜湖 241000

国内会议

安徽省第十七次心血管病学术年会

合肥

中文

103-105

2015-08-2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