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ET评价血压对颈动脉内皮功能与腔隙性脑梗死的影响
目的:应用血管回声跟踪技术(E-Tracking,ET)评价血压与颈动脉内皮功能及腔隙性脑梗死的相关性. 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法抽取本院2009年2月~2013年8月采用ET技术及颅脑MRI检查的门诊及住院患者,其中正常血压与各级高血压各60例,将各组问ET参数中的血管僵硬度(β)、弹性模量(Eρ)、血管顺应性(AC)及不稳定粥样硬化斑块及MRI检测出的腔隙性梗死进行组间比较.统计学分析全部数据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数据以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检验x2分析,P<0.05或<0.01为差异具有统计. 结果:血管僵硬度(β)、弹性模量(Eρ)、不稳定斑块及腔隙性梗死统计数据随血压升高而升高,血管顺应性(AC)随血压升高而降低.组间比较,高血压3级组、2级组与正常血压组中腔隙性梗死、β、Eρ、AC、不稳定斑块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1或<0.05);高血压3级组与高血压1级组腔隙性梗死、β3、Eρ、AC、不稳定斑块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1或<0.05);高血压3级组与高血压2级组腔隙性梗死、Eρ、不稳定斑块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1或<0.05),而β、AC相比较无差异性(P>0.05);高血压2级组与高血压1级组中的腔隙性梗死、AC、不稳定斑块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1或<0.05),而β、Eρ相比较无差异性(P>0.05);高血压1级组与正常血压组比较无差异性(P>0.05). 结论:血压升高与血管内皮功能损伤及腔隙性脑梗死密切相关,在高血压早期,即使颈动脉未发生形态及结构的改变,血压已成为血管内皮功能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
腔隙性脑梗死 病理机制 血管内皮功能 血压水平 血管回声跟踪技术
孙粉珍 剡晓莉
庆阳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甘肃庆阳745000
国内会议
兰州
中文
29-32
2015-07-17(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