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的解体与重生:历史视野下的唐山大地震
1976年7月28日发生的唐山大地震,无疑是中国乃至人类历史上最严重的地震灾害之一,其对于震区社会的影响直到今天仍未消除.但是,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三年困难时期和2008年汶川地震相比,其在国内外学术界,尤其是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与此同时,一批从唐山地震中幸存下来的人文社会科学学者,他们在唐山地震十余年之后,主动运用复兴于其时的中国社会学的理论与方法,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以及大量社会调查,对唐山地震的社会经济影响以及灾区社会恢复和社会问题展开全面深人的研究,揭示了地震前后唐山地区人口、家庭、婚姻、生育以及社会心理、社会习俗方面的巨大变动及其重新整合的历程,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以此为契机,地震社会学在中国应运而生,成为中国灾害学领域的重要生力军。其代表作品有:((瞬间与十年—唐山地震始末》(1986年)、《地震社会学研究》(1988年)、《地震社会学初探》(1989年)、《唐山地震的社会经济影响》(1990年)、《河北省震灾社会调查》(1994年)、《地震文化与社会发展—新唐山崛起与人们的启示》(1996年)以及《唐山地震灾区社会恢复与社会问题的研究与对策》(1997年)。一部分来自医学界的相关学者,也以大量临床实践作为案例,侧重探讨地震对不同个体的心理、精神所造成的短期及中长期影响,将人文关怀渗透到医学研究之中,是为中国灾害心理学的先声。另一方面,唐山地震亦成为文学创作的重要素材。因此,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如何发挥历史学家的优势,充分发掘和利用迄今尚未受到重视的官方档案、新编方志以及文学作品、口述史料等,以中国社会最重要的社会单位—家庭作为考察对象,从人口的迁徙、婚姻、生育、抚养、丧葬等诸多方面,对家庭在灾前、灾时、灾后以至今天等不同时期的形态及其变化进行系统的考察,以期从一个更长的时段探讨地震灾害的社会影响及其漫长的修复过程,将是一个很有意义的话题。
家庭解体 家庭重生 历史变迁 唐山大地震
夏明方 王瓒玮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暨生态史研究中心 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
国内会议
河北保定
中文
70-87
2014-10-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