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胜利后湖南善后救济分署的工赈筑路
抗战胜利后,分配运输救济物品、办理救济工作、协助难民还乡均要依赖交通才能实现.而抗战期间,中国各地交通损毁严重,残余的铁路和公路也因缺乏交通器材而使客运、货运阻滞,”是以恢复交通运输事业,实为中国战后之急务”.因此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行总)对交通善后特别重视,集中力量在全国各地举办工赈筑路.抗战期间,湖南的各种损失高达71万亿,”这是全中国和全世界第一个重要的灾区”.而且湖南的交通事业在战前是很发达的,尤其是公路,算是全国第一,在车务、机务、工务方面的成绩均处于全国领先地位.举办工贩筑路时,如要征用民地及迁移补偿等费,原定由省府呈请中央发给,但因“文电往返,稽延失时,致使被征用土地拆迁房屋的灾民,转因工赈筑路而生活失据,群情怨望,纷起责难”。交通工赈参与各方间的关系不仅可以看作是影响工赈项目能否顺利实施的一个重要因素,还可以透视出中国社会及其民众在遭受战争巨创后的复杂关系。
战后救灾 善后救济分署 工赈筑路行为 利益协调
牛淑贞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历史所
国内会议
河北保定
中文
340-365
2014-10-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