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害与救助:1975年的驻马店大水灾
1975年8月,受登陆台风影响,淮河上游降下历史上罕见的特大暴雨.由于水库容纳不下,排泄不及,板桥、石漫滩两座大型水库及24座中小型水库垮坝.一时间洪水以铺天盖地之势而来,民众的生命财产遭受巨大损失.此次灾难一时震惊中外,被称为世界上最大最惨烈的水库垮坝事件.灾情发生后,政府迅即投入救助工作.目前,有关此次水灾的记载多为地方志、纪实类作品及回忆性文章,未见公开发表的学术成果.本文拟对此次水灾的重灾区——驻马店地区的灾害救助进行考察,从中分析政府的救助机制及民众、官员的心态变化.综上所述,在1975年淮河大水灾驻马店地区的救助活动中,我们能够看到新中国政府在灾害救济工作中的举措逐渐完善,形成紧急应对措施和长期的施救措施共同起作用的救助机制,救助活动及时且全面,政府的主导作用得到较为充分的发挥。但在此次救助中,仍能发现20世纪70年代灾害救济中政府救灾理念与实际执行状况的背离,民间自救能力极其薄弱,国家救灾方针难以充分贯彻。另外,官员面对灾难时的自责、无奈的复杂心理,以及民众对共产党和毛主席的崇拜和依赖心理等,使救灾活动同样染上明显的政治色彩。这一时期政府救灾虽仍存在施救力度不足等问题,但保证了救灾的快速、统一,政府在救灾中的积极作用是值得充分肯定的。
水灾 灾害救助 自救能力 政治色彩
胡晓君 吕志茹
河北大学历史学院
国内会议
河北保定
中文
366-384
2014-10-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