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矢状窦旁脑膜瘤的外科治疗策略
进一步提高上矢状窦旁脑膜瘤的手术疗效.根据肿瘤侵入上矢状窦窦腔及对窦腔静脉血流的影响将此类肿瘤分为三型:Ⅰ型为基底部位于窦腔的侧壁,但不影响窦腔的血流;Ⅱ型为肿瘤部分侵入窦腔,部分影响窦腔的血流,但窦腔仍然通畅;Ⅲ型为肿瘤侵入窦腔并将窦腔闭塞。对不同类型的肿瘤采取不同的外科策略:Ⅰ型全切肿瘤,同时切除肿瘤基底部上矢状窦侧壁的外层,保留窦壁的内层结构,并用弱电凝电灼内层膜性结构,窦壁的止血用明胶海绵覆盖,弱电凝电灼;Ⅱ型依据侧枝循环的代偿情况,确定肿瘤切除的程度。代偿良好且窦壁为肿瘤侵蚀较小者,将肿瘤及窦壁基底部全部切除,并用明胶海绵闭塞窦腔。代偿不良者,仅残留窦腔内部分肿瘤;Ⅲ型将肿瘤及基底部窦腔一并切除,窦腔残端用明显海绵填塞并电灼,但要完好保留闭塞窦腔前后的静脉侧枝循环。对于上矢状窦旁脑膜瘤,术前常规行头颅MRV或CTV检查了解窦内血流情况、术中通过超声或穿刺等方法了解窦腔通畅或阻塞的部位以及术中保护好回流至上矢状窦旁的桥静脉(尤其是直径大于2mm)是十分必要的。
上矢状窦旁脑膜瘤 病症分型 外科手术 切除程度
王玉海 杨理坤 陈磊 董吉荣 蔡桑 时忠华
江苏无锡,解放军第101医院神经外科 214044
国内会议
武汉
中文
1-1
2016-09-23(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