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垂体腺瘤囊变与生物学行为关系的分子病理机制

分析垂体腺瘤囊变及其生物学行为关系的病理发生机制,为临床客观评价垂体腺瘤侵袭性、生长增殖活性、预后判断和个体化治疗提供帮助.选取2010年12月至2014年03月我院神经外科收治的79例无功能性垂体腺瘤患者,按术前MRI影像分为:实质性组(n=37)、囊变无液平面组(n=19)、囊变伴液平面组(n=23)共3组.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分别检测HIF-1a、VEGF、CD34、Ki-67指标蛋白在三组病理组织标本中的表达差异,并分析其与肿瘤囊变、大小、侵袭性等之间的关系,以及各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研究得出囊性无功能垂体腺瘤中,肿瘤细胞增殖活性高,代谢活跃,肿瘤新生血管代偿不足,肿瘤生长和新陈代谢与肿瘤新生的滋养血管供血、供养之间处于失衡状态,肿瘤细胞容易缺血、缺氧,导致坏死、出血或囊变。而在实质性垂体腺瘤中,肿瘤细胞增殖活性相对较低,肿瘤新生血管相对活跃,肿瘤细胞的生长、代谢与肿瘤新生血管之间保持动态平衡状态。

垂体腺瘤囊变 生物学行为关系 病理机制 肿瘤细胞 侵袭性

肖德勇 王守森

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神经外科

国内会议

第21届全军神经外科学学术年会

武汉

中文

1-2

2016-09-23(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