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2例病理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死亡法医学分析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指蛛网膜下腔和软脑膜上血管破裂出血积聚于蛛网膜下腔。在无颅骨骨折情况下,蛛网膜下腔出血占颅内出血的90%,按其出血原因分为外伤性和非外伤性(自发性)两类。在法医学鉴定中,外伤性和自发性SAH的鉴别诊断对案件性质至关重要。外伤性SAH多伴有脑挫裂伤,出血部位主要位于脑挫裂伤部位,冲击伤或对冲伤均可引起,出血的部位与手术机制相吻合,出血大部分局限于大脑凸面的脑沟、前纵裂、外侧裂,且检见脑挫裂灶。而自发性SAH多因脑血管畸形或脑动脉瘤破裂所致,好发年龄为20-40岁,头部常无外伤或外伤轻微,出血部位广泛,常伴有脑室积血,无明显脑挫(裂)伤,常因脑底部积血压迫脑干引起窒息死亡。国内外文献报告和实际案例均发现饮酒与蛛网膜下腔出血有密切关系,由于酒精具有加速血液循环、升高血压、扩张血管及使颈部肌肉松弛的作用,一方面使病变脑血管更加敏感易破,另一方面对已破裂的血管可促进其出血的进程,从而加速死亡。上述两案例中,两名死者在案发时正处于脑血管畸形破裂的好发年龄段,均因蛛网膜下腔出血死亡,出血特征表现为全脑弥漫性、量大、分布面广,且头部外伤轻微,脑组织亦未见明显挫伤,外力打击不足以引发颅内广泛SAH。同时病理所见均有蛛网膜下腔血管畸形存在,其余组织器官亦未发现致死性病变,结合饮酒情况综合分析,两案例中的文某及成某均系因自身脑血管畸形,在外伤及酒精的刺激下出现弥漫性SAH死亡。在诊断病理性SAH时,除系统的尸体解剖外,还要进行全面的病理学检验,酒精及常规毒物检测,根据出血的特征,在排除外伤、中毒等因素后,结合病理组织学特征及案情综合分析,从而得出结论。

病理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死亡案例 尸体解剖 法医鉴定

赵娟 丁锋

北川羌族自治县公安局 四川北川50726

国内会议

中国法医学会全国第十九届法医临床学学术研讨会

内蒙古赤峰

中文

517-518

2016-08-16(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