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聚乙烯微塑料对水体中四种常见内分泌干扰物的吸附行为研究

微塑料(MPPs)污染是现今一个全球性水体污染.微塑料是指小于5mm的难以被肉眼所见的塑料碎片,它们被认为是当今海洋中含量最高的污染物.微小的粒径使它们能够进入多种生物体,并造成潜在的物理和毒理损伤.同时,水体中微塑料还可能扮演其他环境污染物的载体的角色,从周围水体中吸收有机污染物,并进而被水生生物摄入。然而,目前关于这一方面的研究较少。本文考察了聚乙烯微塑料(40~48μm)对水体环境中共存的四种内分泌干扰物(双酚A,17β-雌二醇,双烯雌酚,己烷雌酚)的吸附行为,并模拟不同的水体溶液化学条件(根据水体环境的pH和天然有机物(NOM)的浓度范围设定),探究微塑料对污染物的迁移潜能。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四种内分泌干扰物在微塑料上的吸附等温线都符合Langmuir吸附等温线模型。吸附量(Qe)值随着水体pH的升高而增加(pH5-10),这主要是由于在不同的pH条件下,内分泌干扰物的不同形态分布比例不同造成的。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天然有机物含量的升高,Qe值也显著增加,这可能是由于NOM与内分泌之间的共价效应所致。本文的研究结果提示NOM的存在可能会增加微塑料表面的污染物负荷,并最终增加微塑料作为载体迁移其他共存污染物至水生生物体内的潜能,从而导致更大的生态毒理学风险。

水体污染 聚乙烯微塑料 内分泌干扰物 吸附行为

陈启晴 尹大强 杨守业 Henner Hollert

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海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上海200092;德国亚琛工业大学,环境研究所,亚琛52074 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长江水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上海200092 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海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上海200092 德国亚琛工业大学,环境研究所,亚琛52074

国内会议

第三届生态毒理学学术研讨会

无锡

中文

64-65

2016-04-27(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