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珠江流域雌激素效应污染物鉴别:效应导向分析的应用
近三四十年来,由外源性内分泌干扰物引起的诸如雄鱼雌性化、雌性动物生育异常等一系列环境激素干扰效应的毒害现象层出不穷”1”.其中,环境雌激素效应由于其在环境中的检出频率较高,危害作用明显,引起了科学研究者的广泛关注.本文采用效应导向分析法,运用酵母YES试验,结合目标化合物的定量和未知化合物的定性分析,对中国南方的珠江下游流域的雌激素主要贡献化合物展开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地表水环境中,枯水期多数点位的雌激素效应强于丰水期,调查区域中的石马河和淡水河采样点处于高污染风险水平,而西枝江和东江干流处的风险较低。经过HPLC分馏后的枯水期地表水和胆汁样品馏分显示多数具有雌激素活性的物质是极性或中等极性组分。而七种常见的雌激素化合物(雌二醇、雌酮、双酚A、乙炔雌酮、已烯雌酚、壬基酚和辛基酚)只是其中一部分雌激素贡献化合物。GC-MS等结果显示,诸如多环芳烃、酚类以及萘酚、吲哚、苯甲醛、苯并呋喃及其代谢物等多类物质都可能具有雌激素活性。再者,结果还指示这些化合物会进一步在当地生物体内(如鱼胆汁)富集,因此亟待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控制污染态势,保护水生生物和水体环境。
生态毒理学 污染物 雌激素效应 风险评价
陈晓雯 赵建亮 刘有胜 胡立新 刘双双 应光国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有机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广州510640;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100049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有机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广州510640
国内会议
无锡
中文
80-81
2016-04-27(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