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氏腹针治疗皮肤淀粉样变案
报道1例粗针神道穴平刺薄氏腹针治疗皮肤淀粉样变的医案,有助于自身对腹针疗法在临床运用的总结提高.在中医古代文献中,本病属顽癣、松皮癣等范畴。《外科正宗·顽癣第七十六》记载:“顽癣,乃风、热、湿、虫四者为患。发之大小圆斜不一,干湿新久之殊……顽癣抓之则全然不痛……此等总皆血燥风毒克于脾、肺二经。”《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亦记载:“此证总由风湿热邪,侵袭皮肤,郁久风盛,则化为虫,是以瘙痒之无休也……松皮癣,状如苍松之皮,红白斑点相连,时时作痒。” 腹针疗法是薄智云教授经过多年反复临床实践,研究出来的通过针刺腹部穴位来治疗全身慢性病、疑难病为主要适应症的一种针灸方法。腹针疗法以中医基础理论为基础,神阙调控系统为中心,在腹针处方中体现出了从调理脏腑入手,兼顾经脉局部的多层次、多靶点的整体治疗原则,具有“治病必求与本”的基本特色。本案例中,该病人患病长达10余年,内蕴湿邪,湿性重浊向下,湿性粘腻,留滞难去,故日久不愈;湿邪久蕴,伤耗阴血,化燥生风,故见瘙痒难忍;湿邪郁而化热导致皮肤有水泡渗液,舌红,苔黄腻,脉滑为湿热内蕴之征。针刺处方中,引气归元由中脘、下脘、气海、关元穴组成,方中中脘、下脘均属胃脘,两穴含有理中焦,调升降的作用;且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故兼有主肺气肃降的功能,气海为气之海,关元培肾固本,肾又主先天之气,因此,四穴含有“以后天养先天”之意,此方有治心肺、调脾胃、补肝肾的功能,本案例中,患者湿邪蕴里耗伤脏腑之气,引气归元可培补气血,正所谓“治病必求与本”;滑肉门位于神阙之上,治疗躯干上段及上肢的疾患,该穴具有通调气血、疏理经气,引脏腑之气向上肢及胸部布散的妙穴,本病中患者皮疹主要集中于双上肢及前胸部,取该穴位可濡养上肢经脉,并兼有清热利湿之功效;调脾气是由左右两个大横穴组成,大横是足太阴脾经的经穴,根据溥智云教授的经验,大横具有调整脾脏功能、祛湿、健脾、滑利关节的作用;风湿点是薄智云教授的经验穴,上风湿点位于滑肉门穴外5分、上5分,凤湿点有消肿、止痛的作用和大横合用可祛风滑利关节、消肿痛开瘀血。上述处方,主要起到了培补先后天,清热利湿,引领气血到达病所,从而消除局部病灶的作用,效果显著。
皮肤淀粉样变 中医病机 腹针疗法 临床疗效
王俊
杭州市红十字会医院针灸科
国内会议
北京
中文
1-2
2017-12-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