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针及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大鼠薄型子宫内膜的影响
目的:观察电针干预及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大鼠薄型子宫内膜的修复作用,并初步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 方法:50只健康清洁级成年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5组:正常组、模型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BMSCs)、电针组、联合组,每组10只.除正常组外,其余四组大鼠均在动情期采用95%乙醇宫腔注射法建立薄型子宫内膜模型.正常组不予任何干预,模型组造模后注射PBS溶液,BMSCs组造模后注射干细胞悬液,电针组于造模次日起电针“关元”、“三阴交”、“子宫”,联合组除注射干细胞悬液外,造模后每日同样行电针干预.3个动情周期后的动情期获取子宫标本,苏木素-伊红染色观察子宫内膜组织形态变化,测量子宫内膜厚度及血管腺体数目,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子宫内膜波形蛋白及角蛋白的表达,免疫印迹法观察LIF和hoxa-10的表达. 结果:①与模型组相比,BMSCs组、电针组、联合组的子宫内膜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联合组内膜厚度最接近空白组.②与模型对照组相比,三个干预组子宫内膜血管及腺体数目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P<0.05),内膜组织较之完整,有一定程度的修复再生.③免疫组化结果显示,正常组波形蛋白及角蛋白表达最强,模型组表达最弱,电针组、BMSCs组、联合组依次增强(P<0.05).④与模型组相比,各组LIF和hoxa-10蛋白表达显著增高(P<0.01),其中联合组的变化程度最大,最接近正常组(P<0.05). 结论:本实验证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和电针干预均能不同程度的促进大鼠薄型子宫内膜的再生和修复,并且两种方法联合使用修复作用表现出更好的趋势.
薄型子宫内膜 电针疗法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 疗效评价
夏良君 胡玉姣 姚兵 陈莉 程茜 程洁 夏有兵
南京医科大学,江苏南京 210029 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南京210023 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生殖医学中心,江苏南京 210002
国内会议
北京
中文
1-10
2017-12-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