溃疡性结肠炎的针灸实验研究进展
针灸作为中医外治法,具有经济适用、无不良反应、疗效持久的鲜明特点,在临床治疗上易于被患者和医者接受.溃疡性结肠炎难治愈,易复发,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现代难治病.对近年来针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实验研究进行综述,实验主要从针灸调节免疫、抑制细胞凋亡、调节肠道微生态进行研究.研究发现针灸治疗本病具有优势,值得推广,分析了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本病可归为祖国医学的“肠澼”“痢疾”“滞下”的范畴,症状持续不能缓解者应属“久痢”;症状时发时止,发作期与缓解期交替出现者应属“休息痢”。《类证治裁。痢症论治》云:痢多发于秋,即《内经》之肠澼也。症由胃腑湿蒸热塞,致气血凝结,夹糟粕积滞进入大小腑,倾刮脂液,化脓血下注,或痢白,痢红,痢瘀紫,痢五色,腹痛呕吐,口干溺涩,里急后重,气陷肛坠,因其闭滞不利,故亦名滞下也。祖国医学认为本病多由外感湿热、时疫邪毒,内伤饮食损及脾胃与肠而致。邪气客于大肠、与气血搏结,肠道脂膜血络受伤,传导失司,遂致下痢。针灸疗法作为中医外治法,具有经济适用、无不良反应、疗效持久的鲜明特点,在临床治疗上易于被患者和医者接受,值得推广。多取足阳明胃经、任脉以及足太阳膀胱经穴位居多。脾胃乃气血生化之源,足阳明胃经多气多血,属胃络脾,循腹里,选该经穴位可健脾益气除湿;任脉循腹而上,行经中焦,邻近脾胃,该经穴具有健脾和胃,宽中理气之功效;且经脉所过,主治所及,局部循经刺激胃经任脉穴位可行气活血,疏经止痛。足太阳膀胱经之背俞穴为脏腑之气输注于背部的穴位,刺激该经穴位可调节脏腑功能。刘朝等系统评价针灸与柳氮磺胺吡啶(SASP)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差异,结果显示针灸在提高治疗的短期有效率和长期有效率上均优于SASP治疗;针灸能显著改善受试者治疗后的肿瘤坏死因子含量、IgG含量和IgA含量。针灸治疗UC有着中医治疗疾病的整体观念,通过对免疫机制、神经内分泌机制、肠动力等多途径调节胃肠疾病。但是综观针灸治疗本病的研究进展,实验研究多于临床研究。实验研究存在模型制备方法多样、治疗标准不一、分析作用机制较少等问题,为今后更好的进行实验研究,有必要选择与人体UC疾病更相似的模型、统一标准的穴位,多方面研究针灸治疗UC的作用机理。
溃疡性结肠炎 针灸疗法 临床疗效
李丽 胡幼平
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成都610075
国内会议
北京
中文
1-5
2017-12-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