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缺血性神经阻滞下运动皮层手区与面区的功能重组

目的:观察前臂缺血性神经阻滞(INB)状况下合谷穴区与面口部运动诱发电位的变化,探讨“面口合谷收”的大脑皮层可塑性机制. 方法:采用经颅磁刺激(TMS),在INB下给予皮层刺激,记录运动皮层手区所支配的第一背侧骨间肌(FDI)和面区所支配的眼轮匝肌(OO)的运动诱发电位(MEPs),对比无INB下的差别,并绘制手区和面区的二维图,观察两个运动皮层区域的分布情况. 结果:无INB状况下FDI MEPs潜伏期为20.76±0.45ms,波幅为535.26±1.25uV,手区最佳刺激点的阈值为52.83±9.17%,OO MEPs潜伏期为8.28±0.23ms,波幅为130.65±0.25uV,面区阈值为60.0±10.4%;INB下,随阻滞时间延长,手区有效刺激点逐渐缩小,面区有效刺激点无明显变化,OO MEPs相对正常情况下有所上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INB总阻滞时间为40.61±3.60min,FDI MEPs潜伏期呈递增趋势,波幅逐渐递减,波幅和阻滞时间有显著相关性(P<0.01);解除INB后,运动皮层手区逐渐恢复. 结论:运动皮层手区在INB下出现了波幅以及刺激部位数量的变化,而面区不明显,这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手部和面部对皮层兴奋性和面积的作用,这两个区域功能重组的情况可能是面口合谷收的生物学机制.

针灸学 缺血性神经阻滞 运动皮层 手区 面区 功能重组

黄键澎 刘健华 蒋丽

广东省中医院,广东广州510120

国内会议

2017世界针灸学术大会暨2017中国针灸学会年会

北京

中文

1-4

2017-12-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