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循经远取动法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30例

肩手综合征(SHS)是脑卒中后出现的手肿胀、疼痛及上肢各关节活动功能受限的继发性并发症,其发病率为12.5%~74.1%,常在脑卒中后1~3个月后出现,大多数为突然发生,也可发展缓慢、隐蔽”1”.肩手综合征在中医学中无相应病名。但根据其临床表现和致病原因,该病属于中医学范畴的“偏枯”“肩痹”。《灵枢·刺节真邪》篇指出:“虚邪偏客身半,其入深内居营卫,营卫稍衰,则真气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针灸甲乙经》:“偏枯,身偏不用而痛……偏枯,臂腕发痛,肘屈不能伸。”“肩肘中痛,难屈伸,手不可举痛,腕急”。该病多由于中风后阴阳失调、气血运行不畅、筋脉失养或痰瘀阻络,脉络不通而致。 治疗上首先进行经络辨证,辨明疼痛部位所属经络,所行经络。臑臂内及肩前为手太阴肺经的所过之处,该处有病归属肺经经脉病变,故取手太阴肺经之荥穴鱼际,手阳明大肠经循行于前臂外侧前缘,进入肘外侧,沿上臂走肩,该处有病循经远端取手阳明大肠经的原穴合谷,手少阳三焦经沿上臂外侧上达肩部,手太阳小肠经上沿臂外后侧至肩,绕行肩胛部,“输主体重节痛”,所以上述部位疼痛者,选取为手少阳三焦经和手太阳小肠经的输穴中渚和后溪,以“病在上,取之下”和“经络所过,主治所及”为原则,可达疏通经气,调畅气血之效,通络止痛之效。传统针刺注重局部穴位的应用,患者长时间保持一种体位,妨碍气血的流通,循经远取动法不仅利用针刺的远端作用而且利用针刺即可止痛效应,使患者在无痛或者少痛的情况下活动,从而改善患者的活动功能,进一步加快患者的功能恢复。参

中风后肩手综合征 针灸疗法 循经远取动法 临床疗效

丁小丽 孙远征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哈尔滨 150040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哈尔滨150001

国内会议

2017世界针灸学术大会暨2017中国针灸学会年会

北京

中文

1-2

2017-12-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