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针灸治疗SCI后神经源性膀胱的研究概况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是指由于外界直接或间接因素导致脊髓损伤,在损害的相应节段及损伤平面以下出现各种运动、感觉和括约肌功能障碍,肌张力异常及病理反射等的相应改变.而神经源性膀胱(Neurological bladder,NB)是脊髓损伤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在脊髓损伤的远期康复中极易引起泌尿系感染甚至肾功能障碍从而引起SCI患者死亡,目前治疗手段包括外科治疗及保守治疗,但仍以保守治疗为主,相较于其他治疗手段会引起潜在的并发症,针灸治疗方向正吸引着愈来愈多人的目光,针灸治疗能有效重建膀胱功能障碍促进患者自主排尿减少尿残存量,从而减少患者痛苦及提高相应生活质量,降低感染率等.因此,对于近5年来针灸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基础研究机制及临床疗效评估作以概括分析.临床对于上述针灸疗法应用相对较多,并多联合其他包括膀胱功能训练:间歇性导尿术(IC)、留置导尿、反射性触发排尿、膀胱按压法;物理因子疗法:功能性电刺激(FES,通过肛门或阴道电极来刺激盆底肌肉带动相应排尿肌活动)、骶神经电刺激(SARS)、骶神经功能性磁刺激(FMS)、微波治疗;手术治疗及药物治疗等多重手段以提高临床疗效及降低潜在并发症产生,针灸治疗扮演着其新新重要的角色。而根据针灸疗法,意在刺激穴位,疏通经络,振奋阳气,祛除内瘀等,又可对此衍生出其他治疗手段,诸如以梅花针扣刺腰骶部膀胱经及八髎穴、腹部穴位等,质同样有别。梅花针为皮肤针的一种,为古代“毛刺”“浮刺”发展而成,循经扣刺膀胱经、腰骶部八髎穴可提高膀胱的气化能力,激发膀胱壁排尿反射,改善皮质脊髓束通路,有助于膀胱逼尿肌收缩和尿道外括约肌松弛,更助于损伤脊髓及神经功能的重建从而恢复排尿通路。扣刺腹部及脾经穴位,一在健脾调胃,补益气血恢复濡养脏腑;二来补肾调经,填补真元,助膀胱气化和通调水道,肾气乃一身气机之根本。通过扣刺能更长久有效刺激神经通路的恢复,但对于此疗法还依赖于临床实践研究的观察。西医认为脊髓不同部位的损伤可导致不同类型的膀胱障碍,因此在选择治疗方案时的着力方向不同,针刺背俞穴及膀胱经有助于促进神经功能修复,位于附近的八髎、会阳等膀胱经腧穴可刺激骶神经引起兴奋,关元、中极位于膀胱体表投影位置,针刺治疗有助于兴奋膀胱促进排尿,这都是关于取穴的相关理论依据,因此无论是哪种方案均可联合相关间歇性导尿及膀胱功能训练等疗法而提高其临床疗效,这便是中医治疗的优势所在通过整体调节激发内在自我修复和功能重建,但目前就其临床研究和应用方面也存在相关不足,一是对于相关方面的研究上,研究对象数目偏少,样本量不够,实验设计并未尽可能控制单一变量以及因临床实际情况未尽可能设置空白对照组观察而存在有异议;二是并未充分强调中医辨证论治分型的特势特点,因此是否掩盖了针灸疗法的实际效力,换句话说,并非所有的病人都是用同一种方案,而是根据证候分型选取对应的治疗手段,那么这样的话,其临床有效率是否会高一些?甚至尽可能早期介入针灸疗法等问题也颇有难度。而这些难题是需要不断总结提升,探索创新研究方向才能更好作用于临床。

脊髓损伤 神经源性膀胱 针灸疗法 临床应用

王雪峰 韦丹

湖北省中医院针灸科 湖北中医药大学

国内会议

2017世界针灸学术大会暨2017中国针灸学会年会

北京

中文

1-4

2017-12-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