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针灸治疗面瘫病古代文献回顾

查阅历代中医医籍,从针刺取穴、处方配伍及灸法三方面,对针灸治疗面瘫病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追本溯源,以期明确针灸治疗面瘫的演进过程和发展脉络.早在《灵枢·经筋》里就提出“燔针劫刺”“以痛为输”治疗面瘫的针刺方法,没有具体的针刺穴位。《针灸甲乙经》补充了《内经》的不足,详细记述了针刺治疗面瘫的15个腧穴,但没有穴位配伍,其中选用肺经太渊穴,后世已基本不用,由此说明晋朝时期针灸治疗面瘫仍处于初级阶段。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中医文献中,论述针刺治疗面瘫的记载较少,唐代文献《备急千金要方》、《外台秘要》取穴与《针灸甲乙经》基本一致。到了宋金元时期,针刺治疗面瘫得到了较大的发展,该时期中医古籍中所涉及的针刺治疗面瘫的可取穴位已经达到了30个之多。明代是针灸学的兴盛时期,涌现出诸多针灸名家及专著,在针刺治疗面瘫方面进一步完善,合谷已成为治疗面瘫病的常用要穴。增加了颜面局部近取穴及循经远取穴位。针刺治疗面瘫处方配伍的记载,出现在元代以后。地仓透颊车是治疗口.疗效较好的配伍对穴,也是使用频次最多的穴位,而多穴配伍多采用局部近取为主,配合循经远取为辅的方法,局部近取以足阳明经为主,循经远取以手阳明经为主”34”。艾灸治疗面瘫,古籍中有标注分类的有艾条灸、小艾灶灸、苇筒灸和火灸。有关面瘫施灸的穴位中,古籍中记载的有头面部穴位,如在口吻口横纹间及上关、地仓、颊车、承浆、翳风、承泣等穴位;有颈部穴位如人迎;也有耳部的穴位,如耳垂下;而苇筒灸的施灸部位在耳孔。另外,还有医家灸治四肢远端的穴位,如合谷、地仓、承浆、大迎、下三里、间使穴。通过针灸治疗面瘫病古代文献的梳理,仍能看出其历史沿革性,现代临床在针刺取穴、处方配伍上仍遵循着古方的思路。但头面部因皮肉单薄,多灸易引起疤痕,影响容貌,今人已很少在颜面部实施艾灸,这和古人治疗面瘫针灸并用,且注重灸法,尤以小艾炷灸常用已相差甚远。

面瘫病 针刺取穴 处方配伍 灸法

曹莲瑛 蒋文杰 虞莉青

上海市长宁区天山中医医院,上海,200051

国内会议

2017世界针灸学术大会暨2017中国针灸学会年会

北京

中文

1-5

2017-12-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