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化学诱导建立大鼠血管源性植物状态模型的研究
目的:用光化学诱导法,造成Wistar大鼠以大脑皮层损伤为主,皮质下结构保持相对完整,建立大鼠植物状态(VS)模型,以期为严重意识障碍提供更为仿真、实用的实验研究手段. 方法:Wistar大鼠70只随机分为3组:单纯光照组(冷光源照射)5只,单纯光敏剂注射组(孟加拉红RB)5只,实验组60只.实验组依据光敏剂浓度的不同又分为6组(100,110,120,130,140,150mg/Kg),每组10只。实验组在鼠尾注射RB后,使用能量固定的特定冷光源照射鼠脑特定部位,利用特定波长的光与RB产生反应,造成照射区域内的大脑皮质血管内血栓形成,相应皮层缺血性梗死,最终产生重度意识障碍。造模成功标准:(l)重度意识障碍、生命体征基本稳定、部分保留丘脑下部及脑干功能;(2)有睡眠一觉醒周期;(3)能自动睁眼或刺激下睁眼;(4)对非接触性危险无反应;(5)无眼球追踪运动。 结果:单纯光照组和单纯光敏剂注射组Wistar大鼠生命体征稳定,意识清楚;实验组光照射后,受试Wistar大鼠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意识改变。对造模大鼠进行意识障碍评估:在总共60只大鼠中,符合VS动物模型标准的大鼠为14只,建模成功率23.3%;昏迷状态11只;占18.3%;复苏的大鼠20只,占33.3%;死亡15只,占25%。对筛选出每组符合VS动物模型标准的大鼠,进行实验组间统计分析,6组不同浓度光敏剂之间造模成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符合VS动物模型标准的大鼠喂养、观察5天后,进行处死,断头取脑行TTC染色,进行病理学检查,进而验证梗死部位是否在皮层脑组织。结果可以见到所有脑组织切片上白色的梗塞灶均以皮层为主,当RB浓度为140mg/Kg和150mg/Kg时所在分组的植物状态模型可见有皮层下的白色梗塞灶。 结论:本实验所建立的动物模型的临床表现与临床所见植物状态患者的症状基本相似,是一种以皮层梗死为主要原因导致的植物状态,更为贴近植物状态概念。本建模方法操作简单、死亡率低、可重复性高。
血管源性植物状态 动物模型 光化学诱导法
武桥 高励
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神经内科
国内会议
郑州
中文
162-163
2016-10-2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