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定量药理学,优化危重症患者药物治疗方案
目的:探讨在危重症患者中运用定量药理学优化药物治疗方案的必要性。 方法:临床药师通过治疗药物浓度监测,参与1例PCI术后切口感染并发血流感染的尿毒症患者的药学监护,对该病例的抗感染药物方案进行调整,预测及评价其有效性和安全性。同时结合实验室检验指标及微生物结果,进一步优化抗感染药物治疗方案。 结果:该病例为一确诊的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血流感染的尿毒症患者,定期行肾脏替代治疗(CRRT)。初始治疗方案为万古霉素0.5g,ivgtt,qod,临床药师根据血药浓度监测结果(8.2μg/ml)调整剂量,后达到目标治疗浓度(15~20μg/ml)。万古霉素治疗第11天复查血培养未转阴,检测两次血培养万古霉素的MIC值,出现MIC漂移(0.5μg/ml升至2μg/ml),同时心超提示感染性心内膜炎可能。根据美国IDSA MRSA指南中的建议,当患者用万古霉素后临床与微生物无良好反应时,无论MIC值如何,均应改用替代药物;又根据文献报道万古霉素疗效不佳或万古霉素MIC>1μg/ml时,早期改用达托霉素可以降低治疗的失败率、减少30天内的死亡率,临床药师建议更换达托霉素,首剂予0.4g,第二日开始0.5g,ivgtt,qod(达托霉素MIC=0.5μg/ml)。达托霉素在CRRT患者中的药动学研究尚缺乏,临床药师监测此病例的峰浓度(Cmax)和谷浓度(Cmin),以Cmax/MIC评估抗菌效应,监测结果显示Cmax达到目标值(相当于肾功能正常患者以8mg/kg给药达到的峰浓度)。达托霉素安全性方面,有文献报道谷浓度大于24.3μg/ml是导致肌酸磷酸激酶(CPK)升高的高风险因素,并且与疗程有关,本例患者谷浓度虽然一直处于24.3μg/ml以上,但患者未出现CPK升高,安全性良好。最终患者感染得到有效控制。 结论:危重症患者往往伴有器官功能的障碍,其体内的药物代谢、分布可能发生极大的改变。因此,对于危重症患者,临床药师有必要运用定量药理学的原理方法,适时的进行血药浓度监测,为优化个体化给药方案提供依据。
危重症患者 定量药理学 药物治疗 临床疗效
张莹 方洁
苏州第五人民医院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国内会议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感染疾病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学术大会、第八届全国侵袭性真菌病实验室诊断及临床治疗新进展研讨会暨2016中国药学会药物临床评价研究专业委员会年会
上海
中文
344-344
2016-07-08(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