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2004-2014年我国血标本来源肠杆菌科细菌耐药变迁

目的:监测2004-2014年我国主要城市三级甲等医院住院患者中血标本来源肠杆菌科细菌的耐药状况,掌握十年间细菌耐药趋势。 方法:定点收集来自全国19家医院临床分离血标本肠杆菌科细菌,由中心实验室统一用标准琼脂二倍稀释法测定抗菌药物最低抑菌浓度(MIC)值。采用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协会(CLSI)2016年颁布的标准进行耐药性分析。 结果:2004年至2014年,共收集血标本来源肠杆菌科细菌2240株,各菌种(属)分离率无明显变化,分离率最高的菌种为大肠埃希菌,其次为肺炎克雷伯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大肠埃希菌的检出率分别为68.9%(31/45)、73.2%(71/97)、67.9%(233/343)、72.6%(180/248)和58.4%(187/320)。肺炎克雷伯菌中,ESBLs阳性检出率依次为75.9%(22/29)、50.0%(18/36)、41.1%(65/158)、40.2%(49/122)和43.0%(77/179)。纵观十年数据,各菌种(属)碳青霉烯类耐药率均有不同程度上升,耐药率在0~20%之间,不同菌种情况不一,肺炎克雷伯菌尤为突出,十年内碳青霉烯类耐药率增长10%以上。碳青霉烯类、拉氧头孢、替加环素、阿米卡星对肠杆菌科细菌具有较强的抗菌活性,敏感率维持在75%-100%。 结论:肠杆菌科细菌对抗菌药物耐药形势严峻,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最为明显。肺炎克雷伯菌耐碳青霉烯类抗生素问题日益突出。替加环素和多黏菌素等新型抗菌药物对肠杆菌科细菌尚保持良好抗菌活性。

肠杆菌科 细菌鉴定 耐药分析 抗菌药物

刘向君 吕媛 李耘 薛峰 刘健

国内会议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感染疾病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学术大会、第八届全国侵袭性真菌病实验室诊断及临床治疗新进展研讨会暨2016中国药学会药物临床评价研究专业委员会年会

上海

中文

614-639

2016-07-08(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