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儿童DMD/BMD型肌营养不良血清酶临床观察

目的:明确不同年龄、临床程度Duchenne/Becker型肌营养不良患儿血清酶特点. 方法:回顾分析经基因或肌肉病理确诊DMD/BMD患儿血清酶不同年龄、临床分期差异。 结果:43 例病例中男48 例,女1 例,平均年龄为6.89±3.19 岁,40 例确诊为DMD,3 例BMD。血清学检查ALT301.72±142.40U/L、AST249.28±147.93 U/L、LDH1389.65±545.05 U/L、CK7043.53±4240.40 U/L、肌酸同工酶163.53±88.33 U/L;其中以CK 较正常升高最为明显,平均升高26.09±15.70 倍,最高达17923 U/L ,为正常66.38 倍。37 例运动能力明显下降,6 例为症状前期,无明显症状,两组年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值=3.733,P 值=0.001)。两组血清酶学比较发现ALT、草转氨酶、LDH、CK、CK 同工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值分别为0.905,-0.142,0.662,-0.164,0.689,P 值分别为0.371,0.888,,0.511,0.871,0.495;血清学各项酶学检查根据不同年龄逐步回归分析发现,各项血清酶在特定年龄进行分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3,其中CK 年龄分层逐步回归分析发现(F=4.546,P 值=0.039),以8 岁为分界时,年龄与CK 负相关系数R=0.316,决定系数R2=0.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值=5.789,P 值=0.000),其他各项详见表3。 结论:儿童DMD/BMD患者临床前期和临床症状期血清酶学指标无明显差异,但与年龄有一定相关性,其中CK 自8 岁开始下降,呈负相关,其动态随访可作为后期临床转归客观判断指标。

肌营养不良 儿童患者 血清酶 临床诊断

虞雄鹰 杨红 钟建民 蔡兰云 吴华平 陈勇 谢基华

江西省儿童医院神经内科

国内会议

华东地区第十三届脑电图与临床神经电生理学学术会议、2016年安徽省临床神经电生理学学术年会

合肥

中文

65-69

2016-07-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