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诊断性经颅磁刺激的研究进展

经颅磁刺激(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TMS)是利用瞬变的脉冲磁场穿过颅骨,影响脑内代谢和神经电活动的技术,与传统的经颅电刺激(TES)相比,具有安全、无创、无痛苦的特点.若刺激运动皮层,诱发并记录到肌肉的收缩反应,则称为运动诱发电位(MEPs)。经颅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TMS-MEP)已广泛用于评估运动皮层兴奋性与皮质核束、皮质脊髓束的传导功能。近年来,随着对磁刺激原理的了解深入,研究者设计出许多符合不同临床检测需求的刺激线圈,大大提高了磁刺激的深度和准确性。同时,皮层运动阈值、MEP波幅与潜伏期、皮质静息期和中枢传导时间等常规刺激模式的操作流程在不断的实践中更加科学化与标准化,可记录的靶肌肉也不再局限于四肢肌群,还包括面肌和部分躯干肌群,极大的推进了磁刺激技术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除了常规刺激模式,还可给予脑干、脊髓神经根、脊髓圆锥等部位磁刺激,得到皮层-脑干、皮层-神经根和皮层-圆锥传导时间,有助于定位运动传导通路损害部位和运动障碍类疾病的早期诊断、预后判断。最近,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尝试将经颅磁刺激与脑电图(EEG)、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正电子发射显像(PET)、近红外脑功能成像(fNIR)等联合,研究不同脑区的功能和相互联系。特别是TMS-EEG技术,当TMS 作用于一个皮质区域时,可同时观察其他脑区的EEG 反应,有助于探索大脑功能的时间动态改变和内在层次结构,以及阐明大脑可塑性的一些重要问题。本文拟对诊断性经颅磁刺激常规刺激模式的研究进展、特殊模式的刺激方案,以及经颅磁刺激与其他检测技术的联合运用等内容展开综述。

神经病学 经颅磁刺激 临床诊断

黄蓓 吴惠涓 赵忠新

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神经内科

国内会议

华东地区第十三届脑电图与临床神经电生理学学术会议、2016年安徽省临床神经电生理学学术年会

合肥

中文

103-104

2016-07-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