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神经电生理对发作性睡病伴快动眼睡眠行为障碍的诊断价值

目的:分析发作性睡病伴RBD和原发性RBD的患者在REM睡眠期运动事件上的异同;并尝试设立一个客观标准(cutoff值)来诊断发作性睡病中的RBD症状. 方法:收集从2010年5月至2015年9月,于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睡眠中心就诊bing并且接受了多导睡眠监测的患者,共80例。分为4组,即发作性睡病伴RBD组(NC+RBD组),发作性睡病不伴RBD组(NC-RBD组),原发性RBD组(iRBD组)以及对照组,各20例,分析各组PSG以及REM期运动事件结果。 结果:四组在REM期下颌及下肢肌电活动指数比较中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其中iRBD组各项指数最高,NC+RBD组比NC-RBD组和对照组肌电活动更活跃。在ROC曲线分析中,NC+RBD患者的下颌间歇性肌电分离指数的cutoff值≥5.92%(敏感度为70%,特异度为65%),下颌持续性肌电分离指数的cutoff值≥3.51%(敏感度为75%,特异度为60%),下肢间歇性肌电分离指数的cutoff值≥6.87%(敏感度为75%,特异度为60%),下肢持续性肌电分离指数的cutoff值≥1.26%(敏感度为80%,特异度为55%)。 结论:NC+RBD患者的REM期肌电活动比NC-RBD的患者以及正常人群活跃,但低于原发性RBD患者。下颌间歇性肌电活动指数可作为发作性睡病伴RBD的诊断标准。另外,建议增加上肢肌群,并结合视频来提高对此的检出率。

发作性睡病 快动眼睡眠行为障碍 神经电生理检查 临床诊断

罗琰文 于欢 吴冬燕 朱国行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国内会议

华东地区第十三届脑电图与临床神经电生理学学术会议、2016年安徽省临床神经电生理学学术年会

合肥

中文

104-104

2016-07-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