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武汉市城市要素空间集聚特征

不同城市要素的集聚现象具有不同的空间模式,定量化研究城市要素集聚模式的差异和联系对于理解城市发展机理、合理制定城市规划具有重要意义.研究以武汉市为例,获取不透水表面、商业服务业网点、人口、容积率、城市道路等城市要素数据,采用核密度估计法识别城市主次中心.研究发现,武汉市呈现“一主七副”的多中心结构,各城市要素从城市中心向外呈反S型的圈层递减,在梯度分析法基础上运用反S型方程拟合各要素空间分布,各要素拟合效果显著.提出集聚度指数衡量城市要素的集聚水平,商业POI、人口密度的集聚程度最大,其次是容积率、道路密度、不透水表面占比.商业POI和人口高度集聚在城市核心区,商业POI和容积率呈现沿江、沿主干道的“带状集聚”模式,人口密度、道路密度总体上呈现以各城市中心为极核的“圈层递减”模式.此外,各要素呈现按交通环线逐层递减,一环线内城市要素集聚最明显,表明城市的多核心结构和圈层结构的并行演化.研究表明不同要素对于城市中心的指向性不同,在城市发展中也表现出集聚形成的等级性和次序性.

城市要素 空间集聚 核密度估计 反S型方程

李泽慧 焦利民 许刚 张博恩 董婷 谷岩岩

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湖北武汉430079;武汉大学地理信息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湖北武汉430079 武汉大学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湖北武汉430079

国内会议

2016中国地理信息科学理论与方法学术年会

深圳

中文

1-6

2016-09-23(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