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盆地高磨地区碳酸盐岩储层改造酸化效果试验研究
四川盆地高磨地区碳酸盐岩储层具有温度高(140~160℃)、埋藏深(4500~5500m)、非均质性强(渗透率差值达100倍以上)等特点,针对性的酸化改造是提高此类储层产量的关键技术.为此,建立了高磨地区碳酸盐岩储层改造酸化效果试验评价方法,开展了胶凝酸、转向酸等常用酸液体系的酸化效果试验研究,结果表明:①储层渗透率大于2mD,胶凝酸酸化效果明显好于转向酸及自生酸,转向酸突破时间最长,自生酸突破体积最大;②储层渗透率1~2mD,胶凝酸酸化效果明显高于转向酸及自生酸,而自生酸突破时间最长;③储层渗透率小于1mD,转向酸酸化效果明显优于胶凝酸及自生酸,胶凝酸突破时间最长.通过上述研究,不同储层优选了针对性的酸液体系,在高磨地区成功应用28井次,获得了较好的施工效果,对指导类似碳酸盐岩储层改造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气藏 碳酸盐岩储层 酸化改造 四川盆地
王道成 向超 赵万伟 龙顺敏 张燕 杜国滨 原励 孙川
中石油西南油气田分公司天然气研究院;页岩气评价与开采四川省重点实验室 中石油西南油气田分公司天然气研究院
国内会议
银川
中文
1-8
2016-09-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