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改良措施对盐碱地燕麦形态、生理指标及产量的影响

试验于2015年在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海流图村(东经111°22′30″,北纬40°41′30″)进行,试点位于大青山南侧的土默川平原,海拔1015m.气候属典型的中温带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6.7℃,无霜期110d左右.由于该地区常年漫灌导致盐碱严重,当地粮食安全保障受到威胁,生态环境问题较为突出。为改善现状,本试验采用秸秆还田与菌肥两种方式,通过种植燕麦对盐碱地进行改良,对燕麦生长、光合性能及产量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抽穗期,CF处理下燕麦株高在灌浆期最高,其燕麦根长、根体积和根系活力达最大,但差异性不显著;B处理根茎鲜干比最低,施菌肥可以降低燕麦根茎鲜干比,有利于燕麦植株干物质的积累,而有秸秆还田的处理根茎鲜干比有回升的趋势,秸秆还田可增加根系的含水量。
燕麦 盐碱地 土壤改良 生理指标 作物产量
卢培娜 刘景辉
内蒙古农业大学,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 010019
国内会议
呼和浩特
中文
1-5
2016-09-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