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中心还是多中心:上海中心城就业中心的识别
我国超大型都市区就业中心体系呈现出什么样的变迁特征?以上海为研究案例,在都市区和中心城通勤区两次空间层面上,利用2008年和2013年汇总在街道/镇空间单元上的经济普查就业岗位统计数据,采用克里金插值法来模拟就业岗位密度的空间分布.趋势面模拟结果直观显示:在中心城通勤区的外围及远郊地区识别出多个能级不同的就业次中心,但未出现能形成具有”反磁力”作用的次中心;”中心超强、一城独大”的空间格局进一步强化,郊区次中心的能级随距人民广场中心的空间距离增加而逐渐减弱;在中心城通勤区内就业密度超过10000个/平方公里的区域面积达到246平方公里,是典型的巨型高密度建成环境;人民广场一直是就业密度最高峰值区,但出现了从单峰形态向人民广场、陆家嘴双峰空间形态的转变.上海要实现城市发展目标,打造”多心、多核、多轴”有效率的都市区空间结构,有必要引入市郊铁路和”越行式、大站停”的快速轨道交通系统来引导社会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并优化上海都市区的就业中心空间结构.
都市区 就业中心 空间分布 交通系统
刘贤腾
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发展研究中心 上海200040
国内会议
长沙
中文
1-9
2016-08-16(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