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浆底侵的热-流变学效应及对峨眉山大火成岩省的启示
岩浆底侵在大陆地壳的形成和演化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基于二维热传导方程模拟不同规模的地壳底侵产生的热-流变学效应,以及幔源岩浆温度和含水量对底侵厚度的影响;并以现有的岩石地球化学分析、深部地球物理探测结果为约束,模拟了峨眉山大火成岩省内带幔源岩浆底侵对应的地表热流随时间演化,探讨了形成幔源岩浆底侵的潜温和初始熔融的深度制约.结果显示:幔源岩浆底侵引起的热扰动的耗散时间取决于岩浆底侵的初始厚度.以幔源岩浆侵入温度为1300℃,20km厚的地壳底侵为例,热扰动完全耗散需经历约150Myr;而5km厚的地壳底侵,只需经历50Myr热扰动已基本耗散殆尽.在初始阶段,岩浆底侵会造成岩石圈强度的显著降低;随着热耗散的进行,岩石圈强度会逐渐恢复;在热扰动耗散殆尽之后,岩石圈强度反倒比底侵前的岩石圈强度更大.这表明岩浆底侵不但可以导致地壳增厚,还会最终导致岩石圈的强化.温度对地壳底侵厚度的影响比含水量的影响要大得多.将我们的模型应用于峨眉山大火成岩省,结果表明内带地壳底侵的热耗散需持续上百个百万年,岩浆潜温超过1500℃,初始熔融深度超过200km.
峨眉山大火成岩省 岩浆底侵 地表热流 时间演化
王振华 陈赞 陈林 宋海斌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岩石圈演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29;中国科学院地球科学研究院,北京100029;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100049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岩石圈演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29;中国科学院地球科学研究院,北京100029 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海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上海200092
国内会议
内蒙古柴河
中文
91-102
2016-08-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