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响应到韧性:基于《Urban Resilience Master Planning》的思考
全球自然和社会安全风险交织并存的现状使得城市发展面临极大的威胁和挑战,灾害风险事件中传统的灾害响应已不能满足城市的发展要求.本文基于EMI组织针对发展中国家发布的《Urban ResilienceMaster Planning》文件,首先对《文件》进行背景解读,讨论从灾害响应到灾害风险管理的变化背景,其次对《文件》进行解析,阐释灾害风险管理主流化与韧性城市构建的关系,通过对灾害风险管理总体规划四阶段的梳理,总结相关经验,最后在我国构建韧性城市面临现状问题基础上,基于我国国情,从社会响应、灾害风险及城市规划三个视角总结《文件》对我国韧性城市构建的启示:①城市韧性建设需着眼于当地的社会结构和公民网络,合理组织参与结构,建立政府主导、部门合作、社会组织及公众有效参与的社会响应机制;②韧性城市的构建需建立科学完善的灾害规划、实施、监控和评估体系;③韧性城市的规划建设贯穿于区域城市总体规划的各个阶段,需与土地利用规划、应急管理计划等规划有效衔接,分阶段分时期实施.
韧性城市 灾害响应 规划设计 风险管理
刘宏波 翟国方 施益军
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国内会议
沈阳
中文
1-11
2016-09-24(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