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基于年龄结构的社区文化设施空间公平性研究--以深圳市南山区为例

文化设施的空间布局是否公平合理直接影响到居民到达它的几率和便捷程度.一般使用相关规范中的指标来对其规划建设进行评价.指标评价能够对设施的数量和空间分布进行初步描述,但无法评价设施在空间分布上是否公平合理.为此国内外专家学者展开了众多研究,研究视角主要分为空间维度、时空维度和社会维度.研究的重点也由最初简单的设施数量的相等逐渐转变为关怀弱势群体的不同人群间的公平.本文以深圳市南山区社区级文化设施为例,从社会维度出发,使用网络分析法探讨不同年龄结构人群的社区级文化设施的空间公平性.分析结果表明,虽然南山区100%的社区都拥有文化活动阵地,但15分钟内能够到达社区级文化设施的地区只占到研究区总面积的一半左右,可达性还有较大提升空间.对于不同年龄结构的人群来说,65岁以上老年人的公平性概率要高于0~14岁的儿童,15~64岁居民的公平性概率最低.传统的指标评价已经不能够满足新时代的公平性要求,可以逐步在评价体系中加入可达性指标和公平性指标.近日,中央提出我国新建住宅要推广街区制等.政策实际是从优化路网结构出发,改善城市微循环.政策的提出将促进城市中步行网络的完善,这对于促进文化设施的公平性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社区规划 文化设施 空间公平性 年龄结构

徐祺杰 戴冬晖 马晓阳

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研究生院 梁黄顾建筑设计(深圳)有限公司

国内会议

2016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沈阳

中文

1-12

2016-09-24(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