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布局优化模型研究
城市和区域公共服务设施具有提供免费服务、追求效率与公平的最大化等基本特征.自二战以来,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供给方式从政府单中心供给演变为公私合作伙伴共同供给,其分配方式也从原本的关注效率演变为关注公平.与此同时,公共服务设施分配模型也古典主义福利经济模型发展为区位-配置模型(Location-Allocation Model).随着数据时代的到来,人口数据的完备和GIS工具的进步为区位-配置模型的发展提供了可能.在缓冲区模型、配给模型和土地适宜性模型的基础上,区位-配置模型发展出了p-中值模型和覆盖模型等两类.其中,p-中值模型衍生出了网络型区位-配置模型、连续型区位-配置模型等两类.通过算法中变量的控制,p-中值模型还能分为单因子模型和多因子模型.本文解释了不同阶段区位-配置模型的基本理论,并通过美国公共图书馆的分布研究、香港公共空间的分配研究和沈阳市公园选址的研究等三个案例演示了区位-配置模型不同的发展阶段的实际应用.
城市规划 公共服务设施 空间布局 区位-配置模型
井琳 张阳 杨卓 杨烁 于涛方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系
国内会议
沈阳
中文
1-12
2016-09-24(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