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化为导向的历史街区更新与社会融合--基于武汉昙华林改造的实证评价
文化导向的城市更新项目的社会文化影响已成为可持续性规划的重要评判指标之一.其中,对于社会融合的影响逐渐得到规划者和决策者的普遍关注.目前国内研究以城中村和旧工业区改造案例分析为主,或更多地针对低收入者和外来移民的生活状态进行,对于多元复杂的历史街区改造过程的社会文化融合的针对性分析欠缺.本文以昙华林历史街区的更新改造为例进行定性研究,着重检验历史街区的城市更新项目通过文化策略,尤其是公共艺术,能否推动当地实现社会融合的目标.文章围绕社会文化融合的四个层面,通过深度访谈和问卷调查,分析了当地六类群体的融合程度.研究发现,历史街区的文化策略整体上对于当地的社会文化融合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尽管对不同群体的影响存在差异,但效果正在持续渗透;基于当地特色的历史文化资源和本社区文化活动基础的参与式的艺术形式更容易得到良好的社会效果,而缺乏共享性的某些艺术元素会加剧各群体之间的心理排斥和空间排斥;文化更新策略的“旗舰性”可以带来普遍的群众自豪感,但固有偏见和生活习惯需要长期的文化营造引导下发生转变.本研究为相关的文化导向的历史街区更新项目提供案例经验,提醒规划师和决策者们在项目决策中对社会文化融合的考虑.
历史街区更新 社会融合 文化导向 评价体系
于昭 赵鹏军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
国内会议
沈阳
中文
1-18
2016-09-24(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