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前遗址的保护利用模式:体系、现象与关键--以秦堂山遗址为例
史前时期是人类及其文明起源的时期,是探究“人从何来”这一重大历史命题的着眼点.史前时期人类及其文明遗存创造经过时间的打磨和沉淀最终成为史前遗址,由于史前时期尚无文字记录,史前遗址成为研究史前史的重要依据,其价值体现在历史、艺术、科学等众多方面.为认识、解决当前中国史前遗址保护利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本文在对中国史前遗址保护利用模式相关研究总结与归纳的基础上,梳理出区域、遗址本体和局部保护展示三个层级的保护体系,进而对当前的保护利用模式及其问题现象进行分析,并找出现状问题的关键内因,最后结合秦堂山史前遗址的保护利用规划具体分析当前主流的史前遗址保护利用模式.文章认为信息阐释机制建设的缺失与保护利用制度设计的不合理是当前史前遗址保护利用模式众多问题现象的本质原因.
史前遗址 资源保护 规划设计 信息阐释机制
姜克芳 姚梓阳 周洋岑 徐杰 郭轩 王京海
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国内会议
沈阳
中文
1-16
2016-09-24(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