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前区规划的控制要素与内在逻辑构建--以西岭雪山打索场片区为例
景前区在风景区中具有“门户”与“过渡”的双重作用,对它的规划设计需考虑风景区整体的生态、经济、社会条件,同时也需结合其自身的现状条件和开发背景.本文提出在景前区规划中应构建完善的控制性指标,以承接风景区总体规划,同时为下一步景前区修建性详细规划做出合理依据,形成一个完整的规划体系.景前区规划的控制要素可分为环境容量、土地利用、人工设施三大类,且各个要素之间彼此关联,相互影响,存在着层层嵌套的内在逻辑关系.结合西岭雪山打索场片区的案例研究,构建了一套完整的控制要素推演模式:根据计算与分析设定建设容量指标、圈定建设用地的范围、进行游客需求和配套设施的预测;进一步指导用地性质和功能分区,得出用地布局;从而最终确定得景前区建设的具体控制性指标.
景前区规划 环境容量 土地利用 人工设施 内在逻辑
黄敏瑶 解芳芳
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国内会议
沈阳
中文
1-10
2016-09-24(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