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地理媒介”到“媒介地理”:中国城市无桩共享单车网络的融合性传播实践
麦奎尔(Scott McQuire)提出”地理媒介(Geomedia)”(2016)的概念,认为其是数字化时代城市媒介的新属性,具有无处不在(Ubiquity)、地理定位(Positionality)、实时反馈(Real-time Feedback)和多元融合(Convergence)4个传播表征.本文以此为逻辑起点,审视中国现代城市传播网络,发现媒介不仅具有“地理媒介”的载体意义,而且通过“媒介地理”的实践方式成为现代城市传播网络的主体。“媒介地理”是中国城市语境中的实践性传播理念。 结合考察2016年4月刚推出的中国城市无桩共享单车网络,本文认为“媒介地理”是虚拟信息网络与现实地理网络的融合,从传播实践来看,包括4个层次:其一,媒介呈现地理信息,即无桩共享单车APP凭借其地理定位功能传递相关信息;其二,媒介创造地理信息,即无桩共享单车APP使得停车无需停车桩,创造出打破实体空间限制的虚拟地理信息;其三,媒介创造地理的价值判断标准,摩拜单车网络、ofo共享单车网络、享骑出行网络等不同的媒介根据不同的虚拟规则形成不同的实体价值判断;其四,媒介已成为地理交往不可或缺的部分,其依托实体空间的“单车共享”“位置监督”,与依托数字媒体的“晒行车路径”“数字积分”等交往形式紧密结合,增强了自行车实践的交往感,成为一种新型沟通形式。 这种“媒介地理”,体现了中国语境下城市传播网络化整体转型的一种新趋向。在高密度人口的环境下,中国城市相对缺乏充足的实体空间,也缺乏充分的公共资源,因此,需要通过媒介实践,完成实体空间的资源调配,形成具有媒介逻辑的城市公共服务网络。这是一种新型的中国化城市传播网络逻辑。
城市传播网络 无桩共享单车 地理媒介 媒介地理 融合性传播
周海晏
国内会议
上海
中文
1-1
2016-12-16(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