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喧哗中的沉默者与消费空间中的公共生活--“宜家老年聚会”个案分析
宜家家居以其著名的”体验式消费”为策略,将习惯化的日常生活拐进艺术化的画框中,在全球范围内营造了关于”家”的幻境,是当代都市文化的重要表征和切入之媒介.然而,这一看似标准化、同质化的商业空间在进入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后,也经历着”全球在地化”之进程.在此背景中,本研究的研究问题为:此事件裹挟的媒介话语折射出何种阶层、代际、地域冲突?在当代中国都市中,公共空间和消费空间的界限何在?公共生活在强大的消费逻辑中如何进行有效的意义生产? 本研究试图从两条线索出发,分析与阐释这一现象。一方面,根据互联网和大众媒体上关于“宜家老人聚会”的报道和评论的文本分析,分析多重话语交织出的复杂图景以及其背后的代际、阶层、地域等维度的权力关系。另一方面,进入宜家家居徐汇店这一实体空间,观察其间老年人内部的交往,他们与其他年龄顾客的关系,以及他们与管理者的互动,理解他们的意义世界。 研究发现,围绕宜家聚会中的老年群体的话语虽既有批评也有支持,但大多共享着一套关于“文明”、“素质”、“理性”等的中产话语,在“沦陷”“占领”这样的标签化词汇中,这一群体已经不可避免地成为主流意识形态中的“他者”;另有媒介话语从这一群体的成长脉络出发,将这些“不文明”归咎于错误的“社会教育”。然而,这一在媒体平台上几乎沉默的群体通过聚会、相亲,以及与管理者的博弈等行动不断演绎着自身的主体性,在这样一个定位为年轻群体的消费空间挪用为对自身有意义的交往空间。基于这些发现,本研究提出进一步的思考:由于城市空间结构的变化调整以及新的日常生活空间类型的不断出现,许多传统意义上的公共空间和消费空间两者已经界限模糊,有时互相深度嵌入。本研究中所出现的冲突,是否意味着公共生活与消费逻辑之间无法调和?规则是否能够等同于逻辑?一些原本处于弱势地位的都市人是否有可能调动资源,运用策略,在都市空间中进行有效的意义生产,从而达到某种平衡。
消费空间 公共空间 人际交往 博弈理论
张昱辰 董倩
上海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
国内会议
上海
中文
1-2
2016-12-16(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