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不同变质程度煤岩微孔孔隙结构演化特征

我国煤层气勘探开发由高煤阶的沁水盆地和中高煤阶的鄂尔多斯盆地东缘,逐步向以低煤阶为主体的准噶尔盆地东南缘过渡,并展现了较高的产气潜力.煤热演化过程伴随着煤分子内部结构不断变化,气体不断生成,也伴随着煤岩孔裂隙结构的不断演变.煤的氦测孔隙度随着煤演化程度的增高呈现”高—低—高”的变化规律,并大致以煤的镜质组随机反射率0.6%,1.2%和2.3%为分界.本研究基于从准噶尔盆地东缘(EZ,4块)和南缘(SZ,4块)、鄂尔多斯盆地东缘中部(ME,4块)和南部(SE,4块)、沁水盆地南部(SQ,4块),以及从贵州采集的两块对比煤样为基础,开展压汞孔径、低温液氮吸附和低场核磁共振实验,力图揭示不同热演化程度煤岩的大孔(>1000 nm)、中孔(100-1000 nm)、小孔(10-100 nm)和微孔(<10 nm)的演化规律,并选择性的采用低温二氧化吸附和低温核磁共振孔径测试方法,着重探讨了微孔的分布特征和演化规律。

煤层气 变质程度 微孔孔隙 分布特征 演化规律

李勇 汤达祯 张岩 牛鑫磊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测绘工程学院,北京,100083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能源学院,北京,10083

国内会议

第二届中国纳米地球科学学术研讨会暨2016年纳米地球科学国际学术研讨会

青岛

中文

44-44

2016-11-04(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