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蛇绿岩型金刚石中纳米级矿物的发现及其意义

西藏雅鲁藏布江缝合带是青藏高原南部1条重要的板块构造边界,即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的分界线(Nicolas et al.,1981),也是印度板块与欧亚大陆的最后1条缝合带,代表新特提斯洋盆古近纪期间的闭合,由晚侏罗世—白垩纪印度和欧亚两大板块汇聚、特提斯洋板块向北俯冲之后始新世的陆陆碰撞形成(Aitchison et al.,2000).沿该缝合带是喜马拉雅特提斯洋壳和地幔的残余,构成近东西向展布的蛇绿岩带,在中国境内断续出露延长达2000km 以上,南北宽5km~15km,是我国规模最大的蛇绿岩带 (杨经绥等,2004),并发现迄今国内规模最大的罗布莎铬铁矿床。近三十年来,在西藏蛇绿岩和铬铁矿中大量金刚石的发现,引起越来越多同行的认可和关注。这类金刚石无论是晶型、同位素、包裹体,还是产出等特征均与金伯利岩型和超高压变质型金刚石不同,并将其定义为一种新的金刚石产出类型——蛇绿岩型金刚石。利用聚焦离子束(FIB)和透射电镜(TEM)等进行的精细微区矿物学研究,表明其隐含大量的深部地幔信息,在金刚石等矿物中首次发现存在较多纳米级的柯世英、钙钛矿、后钙钛矿等超高压矿物(其形成压力条件可为下地幔的位置>610km),以及Fe-Co-Ni合金等新矿物。因此,蛇绿岩型金刚石的研究打开了深部地幔矿物之门,也为窥探深部地幔特征提供了一种新领域和思路。

金刚石 蛇绿岩 纳米级矿物 矿物学分析 地幔特征

熊发挥 杨经绥 Richard Wirth Paul T.Robinson

大陆构造与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地幔研究中心,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北京 100037 Helmholtz Centre Potsdam,GFZ German Research Centre for Geosciences

国内会议

第二届中国纳米地球科学学术研讨会暨2016年纳米地球科学国际学术研讨会

青岛

中文

90-90

2016-11-04(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