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高压变质岩矿物锆石中的结构水:FTIR分析
”名义上无水矿物”(NAMs,即理想化学式中不含结构氢的矿物)锆石是火成岩和变质岩中重要的副矿物,该矿物常以包裹体的形式存在于超高压变质岩的石榴石、绿辉石、硬玉等矿物中.已有的研究表明该类矿物中均含有的微量”结构水”(OH–或H2O),并以缺陷形式赋存于矿物结构之中.在超高压变质岩中,锆石粒径很小,仅为几个微米至几十微米。迄今为止, 国内外对深俯冲带超高压变质岩中锆石结构水的分布特征及其变化规律等的研究还少见报道。特别是用显微红外光谱与第一性原理计算等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变质锆石中结构水的含量、赋存状态和变质演化等。本项研究工作选取了大别山碧溪岭、双河地区及瑞士阿尔卑斯地区若干岩石标本,提取矿物中的锆石包体。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和电子探针显微分析(EPMA)详细观察了锆石中结构水存在及分布状态。这些微量水的存在反应了晶体缺陷与变形构造之间的相互关系,且对整个变质体系的物理化学性质产生重要的影响。结合第一性原理计算,模拟锆石晶体中不同的缺陷模式,比较这些缺陷的形成能及其物理化学性质的稳定性。
超高压变质岩 锆石包体 结构水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 电子探针显微分析
张晓玲 孟大维 陈龙 刘卫平 吴秀玲
中国地质大学 材料与化学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国内会议
第二届中国纳米地球科学学术研讨会暨2016年纳米地球科学国际学术研讨会
青岛
中文
99-100
2016-11-04(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