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红河断裂韧性剪切带内纳米颗粒的发育特征及其成因探讨

自上个世纪末纳米科技被引入地质学以来,国内外地质学家在矿物学、地球化学、构造地质学以及矿床学等领域开展了与纳米颗粒相关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和认识(孙岩等,2009;De Paola,2013;Siman-Tov et al.,2013;琚宜文等,2016).新生代以来以来,红河断裂带经历了早期(古近纪)的大型左旋走滑运动和后期(新近纪以来)的右旋走滑运动(向宏发等,2004),断裂带宽30-60km,普遍经历了变形变质作用,发育有糜棱岩、碎裂岩和断层泥等,是一条典型的韧性剪切带。本文选取红河断裂带中段的韧性剪切带为研究对象,分析断裂带内不同空间位置纳米颗粒的形貌特征及空间分布规律,并探讨其成因机理及与断裂活动的关系。

红河断裂带 韧性剪切带 纳米颗粒 发育特征

黄强太 蔡周荣 李建峰 向俊洋 卢丽娟

中山大学海洋科学学院,广东 广州 510275;海洋石油勘探开发广东高校重点实验室,广东 广州 510006;广东 省海洋资源与近岸工程重点实验室,广东 广州 510006 海洋石油勘探开发广东高校重点实验室,广东 广州 510006;广东 省海洋资源与近岸工程重点实验室,广东 广州 510006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广东 广州 510640

国内会议

第二届中国纳米地球科学学术研讨会暨2016年纳米地球科学国际学术研讨会

青岛

中文

113-115

2016-11-04(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