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黔西南卡林型金矿中金的分布特征研究

卡林型金矿最早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美国内华达州发现,以沉积岩为主要容矿岩石,金颗粒呈显微-次显微级不可见金存在.国内外大量研究证实,卡林型金矿中的金主要赋存在毒砂及含砷黄铁矿中,但就其主要赋存形式及不可见金在成矿过程中的作用目前尚无统一认识.研究表明卡林型金矿中金主要存在两种赋存形式:1.以化学态或亚微观态形式的细粒、胶体颗粒(一般<0.1 μm)结合于黄铁矿中;2.以显微-次显微(0.1~6μm)自然金颗粒分布于黄铁矿细脉或集合体中(卢焕章等, 2013)。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对我国黔西南地区的水银洞及戈塘金矿的原生矿石分别进行了实验观察和分析,以探讨黔西南卡林型金矿中金的赋存状态及分布特征。

卡林型金矿 金 赋存状态 分布特征

李晓霞 笑青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 矿床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贵州 贵阳 550081;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 100049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 矿床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贵州 贵阳 550081

国内会议

第二届中国纳米地球科学学术研讨会暨2016年纳米地球科学国际学术研讨会

青岛

中文

178-178

2016-11-04(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