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南地区煤储层孔隙结构特征及其煤岩学控制因素
煤作为一种多孔介质,孔隙为煤层气提供了储集空间与运移通道(Mastalerz,2008;Yidong Cai,2013),不仅影响着煤层气的含气量,还制约着煤层气的渗透性及可采性,国内外学者对煤层孔隙划分了多种不同类型,分别从等空间尺度方面、形态固气作用类型等方面对孔隙进行了分类.目前我国业内广泛采用的是霍多特分类法,即大孔(孔径>1000nm),中孔(100nm<孔径<1000nm),小孔(10nm<孔径<100nm)和微孔(孔径<10nm),本文亦采用此种分类方法.以准噶尔盆地南缘所采四个煤样为实验样品,利用压汞、核磁共振、低温液氮三种实验方法对样品的孔隙结构特征进行研究,发现压汞与核磁共振实验所测孔隙度结果较为相似,但孔径分布比例却不尽相同,这与两种实验的原理和计算方法有关,低温液氮结果显示四个煤样均为微孔含量大于小孔含量。为了研究孔隙结构的均一性,本文运用分形维数及结构系数对其进行描述,前者针对孔径分布均匀程度,后者表征真实煤岩孔隙与假想的规则圆柱形毛管束模型之间的差别。发现大孔的分布均匀程度普遍较低,而微小孔则较为均一,相比而言Ⅱ号煤样的微孔孔径均匀程度较低;从结构系数值来看,微小孔的真实孔隙与假想的毛管束模型较为相似,而中大孔则与之相差较大。
煤储层 孔隙结构 煤岩学
王安民 魏迎春 李勇 张强 任会康 李昌峰 曹代勇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测绘工程学院,北京,100083
国内会议
第二届中国纳米地球科学学术研讨会暨2016年纳米地球科学国际学术研讨会
青岛
中文
194-195
2016-11-04(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